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形态和生态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1-08-07 15:29:00    阅读:34571

  水中有一种叫“钉螺”的螺蛳,最早是由德籍神父在湖北武昌府(现在的湖北武昌汉口地区)发现。钉螺外形呈圆锥,就像一个小的螺丝钉,因此得名“钉螺”。钉螺由螺壳和软体两部分组成。软体部分的前部为头、颈、足和外套膜,后部是内脏。螺壳有6-8个螺旋。钉螺壳口有一个小盖,叫做厣[yǎn],它起着保护壳内软体组织的作用。表面有纵肋者称肋壳钉螺,壳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生存于湖沼或水网地区;壳面光滑者,比肋壳钉螺稍小,长、宽分别约6毫米和3毫米在山丘地区多见。钉螺壳口呈卵圆形,周围完整,略向外翻。

图片1.png

  钉螺为水陆两动物,有、雄之分,钉螺主要吃藻类植物,其生存需要适当的水分,适宜于在气温15~25℃时活动,多分布在水线上30厘米的有植物生长的地方,如湖河岸边、水田、江湖洲滩、芦苇、堤套、沟渠等地,钉螺本身的活动范围并不大,但钉螺可随水流漂到很远的地方,也可附着在杂草或其他漂浮物上而扩散到远处。人们穿的草鞋、牛蹄间隙、打水草或移种水生植物(如芦苇、茭白等)、运送鱼苗等也能使钉螺扩散,还有船只附着钉螺扩散更为严重。钉螺扩散后,遇到适宜的环境便“安家落户”、孳生繁殖,形成新的钉螺孳生地。

  生长在湖泊沼泽附近的钉螺的叫湖沼型钉螺,主要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份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以及珠江下游小片地区,这些地方存在着大片“冬陆夏水”的洲滩,就比如我们看看周边的小湖小河,冬天由于雨水比较少,水位会下降,就露出一部分土地出来;而到了夏天由于雨水比较多,水位会上升,淹没部分滩地,长江周边的滩地和这是一样的,这种地方是最适合钉螺生长的了。为什么呢?前面说了钉螺是水陆两栖的,所以如果我们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在种庄稼或者平时生活中,看到这类地方,潮湿的、芦苇很多的,我们就离它远点,不要去接触那里的水和植物,这样就不会感染血吸虫病了。

  生长在长江三角洲地带。水系有河道及灌溉沟组成,纵横交错,就像蜘蛛网似的密密麻麻的。钉螺沿河岸分布,多栖息于水线上、下各1米范围内的湖堤岸上和水中,这种被叫做水网型钉螺。我们湖北没有这种类型的钉螺分布。

  还有一种叫山丘型的钉螺,生长在我国四川、云南等山区。钉螺按水系分布,分布广、环境复杂。

  疫区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发现钉螺,有义务向血防部门报告。(摘自《农家顾问·血吸虫病防治专辑》)


  单位地址:湖北省鄂州市古城路86号 | 办公电话:027-60858323 | 预防接种咨询:027-60858213 | 从业人员健康证办理咨询 027-60858012 | 艾滋病防治咨询 027-60858030 | 血吸虫病防治咨询 027-60858220 | 结核病防治咨询 027-60858309

传染病疫情报告值班电话:0711-3380120

ICP备案号:鄂ICP备10020436号-1  访问人数:1556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