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
1999年由卫生部、教育部等十个部门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从2000年开始,每年的3月3日都会有“爱耳日”的主题和活动。
随着我国“爱耳日”活动的开展、对外交流的加强以及对世界各国影响的扩大,2013年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将“爱耳日”的3月3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
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其中4.66亿人听力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据估计,到2050年将有9亿多人出现残疾性听力损失。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
前兆1:把电视的音量调的很大声
当你发现,在有背景噪音的状况下听得很费力,并因此调大电视音量,那么可能提示您的听力在下降。甚至可能你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把声音调这么大,直到有人提醒你。
前兆2:总是需要别人重复
当你发现,你很难融入对话,并总是需要别人重复他们说的话,或者很难跟上他们的话时,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提醒,您可能需要去医院做一个听力检查。
前兆3:听不清楚或者在吵闹环境下聆听困难
当你发现,你一直感觉听到的声音很不清楚,听什么都感觉好像有些失真,就像有人堵住了你的耳朵。
前兆4:转头听别人讲话
当你发现,你需要转头让耳朵朝向别人才能听清别人讲话时,就预示着你的听力有点不对劲了。
在很多时候,别人可能会在您自己意识到之前就已经注意到您的听力问题。如果您发现自己或者别人多次出现以上前兆时,千万不要忘记去专业的机构做全面的检查,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1.规律作息,防止耳鸣 健康的生活要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比如经常熬夜,就有可能出现耳鸣。 如果出现耳鸣,应尽快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因为睡眠剥夺会影响内耳的微循环,进而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等。 2.尽量减少和控制日常生活中的噪音 现代社会,家用电器越来越多,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噪声。 虽然我们耳朵有一定的保护机制,但是当声音特别大时或者长时间的噪声刺激后保护机制会失效,从而对我们的内耳造成损伤,进而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 在使用家用电器的时候,要尽量地把噪声降到最低。平时接打电话、看电视、听音响等要控制好音量,避免噪声危害。 3.合理使用耳机,每天使用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 耳机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但长时间佩戴耳机,对听力也是有伤害的。 比如,耳机使用时间过长,有些人会出现耳鸣、耳痛、耳闷。 4.不随意掏耳朵 耳屎,对于正常人来说是有益的。它有杀菌作用,也可以保护外耳道的皮肤。如果经常去掏的话,会损伤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炎症,造成真菌感染等。 所以,尽量不要去掏耳朵,尤其是使用不干净的器具或者是用力不当。 但是掏过耳朵的人都知道,掏耳朵,是真的好舒服! 不论是用手指,还是用棉签,不论是自己掏,还是别人帮忙掏,只要掏到,就是爽到。 但是,本着为健康着想的角度,我们真的不建议你掏耳朵。 为什么呢?这里就来详细说说! 掏耳朵,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爽! 我们的耳道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掏耳朵可以刺激耳道末端的神经,从而促进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就产生了这种让人着迷的“爽”感[1-3]。 而且,在掏耳朵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又称为“颅内高潮”“耳音”。 它是一种通过触觉或听觉等感官刺激,在你的颅内、头皮等部位产生的独特刺激感,令人极度愉悦,甚至欲罢不能[4]。 所以,很多人不仅自己掏,还会去专门采耳的店里,花钱请人帮忙掏。 掏耳朵虽然爽,但是和耳道发炎、损伤听力这些可能的后果相比,这点“爽”真是微不足道。 每年因为掏耳朵进医院的人可真是数不胜数。 搜索掏耳朵后耳朵“发霉”,新闻比比皆是。 (来源:微博@新闻晨报) 也有人因为总是掏耳朵,增加了患癌风险。 (来源:微博@凤凰周刊) 为什么自己掏耳朵这么危险?原因有下面3个: 1. 器具消毒成问题 在家掏耳朵,很难对工具做到严格消毒,就给了细菌、真菌“可乘之机”,引起耳道发炎,让耳朵“发霉”“长毛”。 2. 乱捅乱掏伤耳朵 给自己掏耳朵的时候,只能凭“感觉”在耳朵中掏来掏去,可能反而让外耳道皮肤破损,造成外耳道炎。 3. 掏耳朵深度难把握 有一些人觉得掏浅了不够“爽”,还想去掏耳朵的深处,这个动作就可能损伤鼓膜,甚至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所以说,为了一时的“爽”,承担这些风险,真是得不偿失。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问:不能掏耳朵?那有“耳屎”了怎么办? 其实,正常人根本不需要主动掏耳朵!放任“耳屎”存在,是对耳朵的保护。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dīng níng)”,由外耳道的耵聍分泌腺分泌。它的作用主要包括: 润滑保湿、抗菌防噪、自洁防尘; 减轻声波对耳膜的冲击,保护耳膜,保护听力; 有效阻止飞虫入耳。 而且,就算完全不掏耳朵,你也基本不需要担心耳屎“塞满”耳朵。 耳朵本身就有自洁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我们每次说话、咀嚼,或是在睡觉时翻身,耳朵内的分泌物也会慢慢向外移动,自行脱落。 所以,真的不建议你主动掏耳朵,更不建议因为掏耳朵很爽而频繁地掏。 想要真正安全地掏耳朵,可以说只有一个地方能做到:医院。 如果你实在是耳朵不舒服,或者觉得耳朵“堵住”影响听力,可以去医院的耳鼻喉头颈外科或耳鼻喉科就诊,请求医生帮助你处理。 如果是耵聍(dīng níng)栓塞(俗称“耳屎堵住耳朵”),医生会拿出专业工具,比如借助耳镜检查并帮您清理耳屎。 如果耳屎过于干燥、凝结成块状粘在耳道侧壁,医生也不会强行取出。一般会使用液状石蜡或含有5%碳酸氢钠的耵聍水先将耳屎溶解软化再清理。 必要时,医生还会借助一些医疗器械清理,比如抽吸法,用一个像小吸尘器一样的设备吸走耳屎,清理耳道。 这一套操作下来,干净又卫生,安全又高效,是不是比自己在家乱掏放心多了? 如果实在实在实在忍不住,想掏耳朵爽一爽,也一定要注意下面这6点: 1. 注意工具选择:别用太大头的棉签,更不要用手指头,因为这样可能会将耳屎“推”进耳道更深处。 指甲、发夹、铅笔头、火柴棒等,也让它们离耳朵远一点。可以用前端略为柔软有弹性的工具,比如用酒精消毒的细头棉签,或者前端是硅胶材质的挖耳勺。 2. 记得每次用前都要给器具消毒! 3. 掏的时候,轻轻搔刮外耳道即可,千万别伸太深。 4. 尽量不要去不规范的“采耳”店随意体验。 5. 如果耳朵实在痒到无法控制,不掏就受不了,那可能是疾病的信号,记得及时求助医生! 最后,再跟我说一遍:掏耳朵虽爽,可不能自己随便掏哦! 今天(3月3日)是“世界听力日”,爱自己的耳朵,从不乱掏耳朵开始。点个“在看”,告诉更多人吧~~
来源:听力健康工作室,耳之家,杨博士听力学工作室,健康江苏、腾讯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