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的心肌梗死
与高血压有关
高血压患者高达2.45亿
但治疗率只有30.5%
控制率仅为11.2%
关于高血压的认识误区比比皆是
严重干扰了高血压的规范治疗
误区一
防控高血压是个人问题
每天摄入2-3克钠盐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必须。 每天摄入6克以上钠盐,血容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导致血压,特别是清晨血压和夜间血压明显升高。 如果家人坚持“重口味”,高血压患者限盐就成了一句空话。 不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冠心病及卒中风险增加20%-30%。如果不戒烟,家人永远消除不了这个心血管危险因素。
误区二
凭感觉估计血压高低
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
第一,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
虽然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才有了“感觉”。
第二,没有不适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
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亚洲人群的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
第三,对症治疗药,不能代替降压药治疗。
有些高血压患者可出现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使用西药、中药、保健仪器也可以缓解,但绝不能代替降压药治疗。
误区三
老年人血压高点没问题
不少人误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升高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以为年龄越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会相应的提高,这一错误的认识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有些患者也因此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非同日测量三次血压>140/90mmHg。高于这个标准即需要及时接受治疗。 误区四 血压降得越快、越低更好 如果高血压患者将血压降得过低,低于正常值范围的情况下,心血管一时半会不能适应这种低压状态,会影响心脏射血,心脏射血量减少后,可能会造成脑部、心脏,体循环其他脏器血容量灌注不足的情况,影响器官的正常代谢,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脑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等问题,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群中更容易发生。
误区五
没有症状就没有问题
高血压人群对血压的敏感度不同,有些人长期血压高,没有任何不适感觉,因此不去积极控制血压。但是较高的血压对机体脏器、血管的损伤是持续存在的,更容易产生高血压并发症,如脑出血、脑梗塞、冠心病心肌梗死、肾衰竭、主动脉夹层等。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再去积极控制血压,脏器的损伤已经不可逆转,所以高血压没有症状,反而更危险。 误区六 无需改变生活方式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遵从医嘱,坚持长期规律服药就足够了,不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事实上,吸烟、酗酒、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高血压病情。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
误区七
血压降至正常就可以停药
高血压病人通常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等靶器官伤害性更大。正确的做法是,在长期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减药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测血压。
误区八
保健品能治高血压
部分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所以盲目的听从某些商家的夸大宣传,认为养生疗法和保健食疗可以代替口服药降压,但是大多数保健品如天然保健食品、饮品以及降压器具(降压枕头、降压床垫、降压手表以及降压鞋垫等),并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反而会延误规范性治疗的时间。
误区九
只知道服药,不知道定期检查
目前还缺乏针对高血压病因的根本性的治疗方法。 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终生服药、定期检查,以便评价降压药疗效,监测靶器官损害。 1.监测用药方案 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每周自测1-2天血压,早晚各1次,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 如果血压≥135/85 mmHg,需要及时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2.检査靶器官损害
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行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钾、钠、空腹血糖、血脂、尿酸和肌酐);尿液分析(尿蛋白、尿糖和尿沉渣镜检);心电图等。
应对高血压 简单三步走
综合来源:医学美图、医学界心血管频道,药品中心,光明网,阿图什市松他克镇卫生院,辽阳县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