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影片《伤寒玛丽》讲述了玛丽•马伦的一生。她是美国第一位被发现的的伤寒健康带菌者,因此被称为“伤寒玛丽”,她是一名厨师,并因此造成53人感染、3人死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对于伤寒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什么是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1、流行病学
伤寒主要在亚洲和非洲地区饮水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暴发或流行。在发达国家,伤寒的发病率维持在低水平。近10年来,我国伤寒、副伤寒整体发病水平呈下降趋势,但2004一2014年平均每年报告10起暴发疫情。伤寒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以夏秋季多见。发病以学齢期儿童和青年多见。
01、传染源
02、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被污染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常可引起暴发流行。食物被污染是传播伤寒的主要途径,有时可引起食物型的暴发流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是伤寒散发流行的传播途径,苍蝇和蟑螂等媒介可机械性携带伤寒杆菌引起散发流行。
03、易感人群
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寒菌苗的个体,均属易感。伤寒发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第二次发病少见。伤寒和副伤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
04、临床症状
1.初期为病程的第1周。起病缓慢,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发热前可伴有畏寒,热度呈阶梯形上升,3-7天后逐步到达高峰,可达39~40℃。可伴有疲倦、乏力、头痛、干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腹痛、轻度腹泻或便秘等表现。右下腹可有轻压痛。部分患者能扪及增大的肝脏和脾脏。
2.极期为病程的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1)持续发热,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热程可持续2周以上。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现为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患者可出现谵妄、颈项强直甚至昏迷,儿童可出现抽搐。
(3)相对缓脉:成年人常见,并发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4)玫瑰疹: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天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压之退色,多在10个以下,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天内变暗淡、消失,可分批出现,有时可变成压之不退色的小出血点。
(5)消化系统症状:大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腹部隐痛,位于右下腹或呈弥漫性,便秘多见,仅有10%左右的患者出现腹泻,多为水样便,右下腹可有深压痛。
(6)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有轻度的肝脾肿大。
3.缓解期为病程的第4周。体温逐步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应注意的是,由于本期小肠病理改变仍处于溃疡期,还有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4.恢复期为病程的第5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
由于多数患者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的抗菌治疗,或在病初患者使用抗生素,所以目前具典型表现患者较少见。
2、如何治疗
1. 消毒和隔离:入院后应按照肠道传染病常规进行消毒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粪便进行伤寒杆菌培养,连续2次阴性才可解除隔离。
2. 休息
3. 加强护理
4. 饮食:发热期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退热后饮食应从稀粥、软质饮食逐渐过渡,退热2周才能恢复正常饮食。饮食应包括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促进恢复。过早进食多渣、坚硬、易产气的食物有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的危险。
5. 选用敏感抗生素足剂量、足疗程治疗。
3、预防措施
1. 控制传染源:肠道传染病隔离,体温正常15天才能解除隔离;如果有条件,症状消失后5天、10天各做尿、粪培养,连续2次阴性才能解除隔离;慢性携带者应调离餐饮业并接受治疗,接触者医学观察15天。
2. 切断传播途径:做好水源管理、粪便管理、消灭苍蝇等卫生工作,避免不洁饮食。
3. 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全进行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预防接种。仅有部分免疫保护作用,已进行免疫预防的个体仍需注意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