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科普】第三十五期:血吸虫病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3-05-16 00:00:00    阅读:26287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qqq.jpg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其它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肝脏附近门静脉系统的血管里,在那里吸血、产卵、排出毒素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比较其他血吸虫产卵量,日本血吸虫产卵量最大,每条雌虫每天约产1000~3500个卵,约为曼氏血吸虫的10倍。血吸虫病发展到了晚期,病人的肚子逐渐胀大,积水,因此有些地方把这种病叫做“大肚子病”。


血吸虫病的流行由以下5个环节构成:

①传染源排出虫卵;

②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

③毛蚴浸入中间宿主——钉螺;

④毛蚴在钉螺内发育,逸出尾蚴;

⑤尾蚴感染终宿主——人、畜等哺乳动物。

www.jpg


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有三个:

一是传染源,感染了血吸虫的哺乳动物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二是传播媒介,中间宿主——钉螺。

三是接触疫水,哺乳动物一旦接触疫水,都可感染血吸虫,一般无先天性免疫力。

钉螺(下面两种:表面有纵肋者称肋壳钉螺,壳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生存于湖沼或水网地区。壳面光滑者为光壳钉螺,比肋壳钉螺稍小,长、宽分别约6毫米和3毫米,在山丘地区多见)

eee.jpg


血吸虫病的感染方式:

①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接触疫水的方式很多,捕鱼捞虾、游泳戏水、在水中抢收抢割、开垦有螺湖荒、种水稻、打湖草、防汛抢险、在有螺江河湖滩放牧、在有螺河沟洗衣物等。

② 接触疫水的次数愈多,时间愈长,面积愈大,感染的机会就越大,感染的程度就愈严重。


感染血吸虫病的季节:

一年四季,人体接触疫水都可以发生感染,而4-10月最易被感染,这个季节雨水多,气候温和,钉螺活跃,逸出大量的尾蚴漂浮在水面上,极易被感染。


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

① 尾蚴所致的损害:尾蚴钻入宿主皮肤后可引起尾蚴性皮炎,表现为尾蚴入侵部位出现瘙痒的小丘疹。初次接触尾蚴的人这种皮疹反应不明显,重复接触尾蚴后反应逐渐加重,严重者可伴有全身水肿及多形红斑。

② 童虫所致的损害: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可因机械性损伤而出现一过性的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局部细胞侵润和点状出血。在童虫发育成成虫前,患者可有潮热、背痛、咳嗽、食欲减退甚至腹泻、白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这可能与童虫机械性损害和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

③ 成虫所致的损害:成虫寄生于血管内,利用口、腹吸盘的交替吸附血管壁而作短距离移动,因而可引起静脉内膜炎。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排泄物和更新的表膜,在宿主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变态反应。

④ 虫卵所致的损害:血吸虫产出的卵仅17%随粪便排出,其余大部分的虫卵沉积在肝脏和肠壁组织。在组织中沉积的虫卵发育成熟后,卵内毛蚴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经卵壳渗到宿主组织中,形成虫卵肉芽肿。与此同时,沉积在宿主肝、肠组织中的虫卵引起的肉芽肿又可不断破坏肝、肠的组织结构,引起慢性血吸虫病,因此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血吸虫病的预防:

① 避免接触疫水:不到疫水中游泳、嬉水、洗手、洗脚、洗衣物、打湖草、捕鱼捞虾等,以防止感染血吸虫。

② 做好个人防护:常用的方法有:⑴使用防护用具,如穿长筒胶靴、尼龙防护裤,戴胶皮手套等;⑵涂擦防护药物,防蚴灵、防蚴皂;⑶口服预防药,接触疫水后15天以内,口服蒿甲醚或青蒿琥酯一次(6毫克/公斤体重)。

③ 用水安全:在疫区尽量喝井水或者消毒过后的水,不喝生水。


血吸虫病的检查与治疗:

① 凡是生活或到过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如果接触过疫水,都有可能感染血吸虫病。

② 当出现皮疹、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肝脏不适等症状时,应该提高警惕。

③ 当你怀疑自己患血吸虫病时,就应该立即到当地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去检查,或在血防医疗队下乡查病时,主动接受检查。目前治疗用的药物叫吡喹酮,此药毒性低,疗效好,服用方便。

  单位地址:湖北省鄂州市古城路86号 | 办公电话:027-60858323 | 预防接种咨询:027-60858213 | 从业人员健康证办理咨询 027-60858012 | 艾滋病防治咨询 027-60858030 | 血吸虫病防治咨询 027-60858220 | 结核病防治咨询 027-60858309

传染病疫情报告值班电话:0711-3380120

ICP备案号:鄂ICP备10020436号-1  访问人数:2141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