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恰逢开学季,食品安全无小事!新学期,让我们一起上一堂食品安全知识课,为师生把好食品安全关。
一、食品安全知识
1、什么是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2、不健康的食品
a.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是指被认为不健康或者仅含少量营养物质的食物,经常食用后易导致人们发胖并引起一系列疾病,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b.三无食品
三无食品一般是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生产许可证)以及无生产厂名称。
c.过期食品
过期食品是指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任何一种食物都有保质期、安全食用期,食品过了保质期就意味着可能已经变质,再食用,就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3、健康的食品
有益于同学们身体的食物主要有:绿茶、燕麦、牛奶、菇菌类、胡萝卜、禽蛋蛋白、番茄、十字花科蔬菜、海鱼、大豆等。
4、怎样注意饮食卫生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生吃瓜果要清洗,不随便吃野菜野果。
3.不喝生水,少喝饮料
4.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
5.每天早晚刷牙。
学校营养早餐是首选
校外餐饮一定要安全
学生在校期间应食用好学校食堂提供的营养早餐。在外就餐优先选择实施“明厨亮灶”的餐厅。如需在校外就餐,应选择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卫生条件良好、设施齐全、安全信誉较高的餐饮单位,不要在路边露天流动摊贩处或无证摊点用餐。网络订餐须查看商家是否具备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取餐后尽快食用并保留相关消费凭证,如发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就餐时要注意分辨食物,不吃含有异物、变质或未烧熟煮透的饭菜。
5、购买食品注意事项
a.一定要注意看经营者是否有营业执照,其主体资格是否合法。要观察商家的卫生状况,一定要看看商家有没有健康证、食品安全证等证照。
b.要注意看食品包装标识是否齐全,注意食品外包装是否标明商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电话、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有无QS标识等内容。
c.买完东西后一定要妥善保管购票依据或凭证,这样可以保护我们消费者的权益。
d.不买无证摊贩的食品,不买无商标或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单位、无保质期等标签不完整的食品;不到无证摊点、快餐店、小店购买食品或用餐。及时处理家中发霉变质、污秽不洁、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二、合理膳食 营养健康
膳食营养知多少,从膳食宝塔了解起,做到以下几点: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学生每日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和大豆坚果类等食物,进行同类食物互换,达到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谷类为主是指谷薯类食物所提供的能量占中职生膳食总能量的一半以上;应该包括适量的粗杂粮和全谷类。
2、多吃蔬菜水果
新鲜蔬菜水果是学生合理供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学生应该保障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达到300-500g,每天要提供3种以上新鲜蔬菜,做到餐餐吃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1/2以上,适量搭配菌藻。并且做到天天吃水果,200-350g。
3、适量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和瘦肉富含优质蛋白质、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是学生均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每天适量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奶及奶制品是膳食钙的主要来源,也是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维生素D和维生素B2的重要来源之一。经常摄入奶制品有利于学生骨骼健康及生长发育。要保证每天300g及以上的奶或奶制品摄入,可以选择牛奶、奶粉等互相搭配。
5、每天足量饮水
小学生活泼好动,需水量高于成年人,足量饮水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还能提高学习能力。水的摄入量不足,会影响机体代谢及体内有害物质及废物的排出。每天应少量多次、足量喝清洁的饮用水,首选白开水。在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时应适量增加饮水量。
6、合理安排三餐时间
首先固定一日三餐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早餐安排在6:30-8:00,午餐11:30-13:00,晚餐17:00-19:00之间。早餐用15-20分钟,午、晚餐用30分钟左右,不宜过短,也不宜太长。进餐时应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三餐做到定时定量,不应该饥一顿饱一顿。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40%为宜,也就是常说的“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适量”。
7、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在家也要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食不过量,不暴饮暴食,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安全靠大家
食品安全关系着每个人的幸福和安康
希望我们从自身做起,建立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
让美好“食”光与你我安全同行!
供稿:公卫所
来源:甘肃疾控(本文仅用作公益科普宣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甘 煌
校对:王 浩
初审:熊 玮
复审:江光荣
终审:廖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