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随着气温持续走低,一股外卖热潮在各大校园悄然兴起。中午和傍晚时分,校门口外卖骑手聚集、餐食堆积如山的场景已成为许多学校的常态。一键下单、快捷送达的外卖服务,确实为师生提供了便利与多样选择,但在这股热潮背后,食品安全的“隐形风险”正悄然滋生,亟待引起重视。
一、校园外卖持续“升温”,便利背后深藏隐忧
“今天中午吃什么?”已成为许多学生打开外卖软件时的日常困惑。在冬季气温低、天气寒冷的情况下,学生外出就餐意愿明显降低。而校园食堂普遍存在用餐时间集中、排队时间长、座位紧张等问题,在寒冷的冬季,这些不便被进一步放大。相比之下,外卖不仅可以精准控制取餐时间,还能避免在寒风中排队等候,为学生提供了更优的用餐体验。
然而,在这看似便利的外卖消费背后,食品安全隐患不容小觑。2025年8月,河南一名21岁的大学生因长期依赖外卖解决三餐,不注意饮食卫生,在吃完一碗牛肉面后,出现腹胀、彻夜腹痛、全身发抖等症状,被确诊为急性肠胃炎引发的脓毒血症。类似事件在全国多所高校均有发生,敲响了校园外卖食品安全的警钟。
二、“隐形风险”亟待关注,协同治理刻不容缓
然而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校园外卖的便捷背后,也潜藏着从制作、配送到消费全链条的食品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配送环节监管缺失
外卖食品从制作到送达需经历多个环节,其中温度控制是关键。在寒冷天气下,部分外卖员为节省时间将餐食直接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导致食品温度骤降,不仅影响口感,更易滋生细菌。同时,配送箱清洁消毒不到位、不同品类食品混放等问题也较为普遍。
2. 餐饮商家资质参差不齐
尽管外卖平台对入驻商家有资质要求,但“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部分商家实际经营场所与证照地址不符,卫生条件不达标;还有的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食材、劣质食品打包盒等,这些都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3. 校园末端管理存在盲区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外卖配送采取开放式管理,缺乏有效的准入机制和监管措施。外卖员在校门口聚集分发,餐食长时间露天堆放,不仅影响校园秩序,更易造成食品交叉污染。而且人流量大、灰尘多,易受蚊虫、老鼠等污染,食品包装与卫生安全难以保障,食用后易引发肠胃不适甚至食物中毒。
4. 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许多学生在选择外卖时,往往更关注价格、口味和配送速度,对商家的食品安全资质关注不足。据调查,仅不足三成学生会查看外卖商家的食品安全档案,超过六成学生表示“几乎不会”关注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这种将便利性置于安全性之上的消费倾向,恰恰反映出学生群体食品安全意识的普遍薄弱。
三、多方携手综合施策,共建安全饮食环境
面对校园外卖存在的安全隐患,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食品安全防护网。
监管部门应创新监管方式,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模式,通过外卖平台实时展示商家的后厨情况;建立外卖商家信用评价体系,对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商家实施重点监管;同时加强对配送环节的规范,制定外卖配送食品安全操作指南。
外卖平台须压实主体责任,严格商家准入审核,定期对入驻商家进行实地核查;利用技术手段实现配送全程温控监控,确保食品在安全温度下配送;建立“黑名单”制度,及时清退违规商家。
学校餐饮服务要主动提质升级,一方面,可设立专门的外卖取餐区,配备保温消毒设备,规范外卖配送秩序;另一方面,应着力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对外卖食品的过度依赖。学校食堂应成为校园健康饮食的主阵地,不仅要确保食品安全,更要在菜品多样化、营养均衡上下功夫。同时,可开设健康饮食讲座,普及营养知识,让学生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养成科学膳食习惯。
学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饮食理念,在订购外卖时,要养成查看商家资质和评价的习惯,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通过平台投诉,维护自身权益。另外,偶尔的外卖可以是一种调剂,但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常态。与其依赖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外卖,不如主动选择校园食堂这一更安全、更健康的选择,培养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
冬日虽寒,食品安全不能“降温”。只有重视食品安全,让便捷与安全同行,才能真正守护好师生“舌尖上的安全”,让这个冬天既温暖又安心。
来源:人民日报平安校园